近年来,台州市以“文化”为切入点,在城乡风貌整治提升中注重文脉传承和历史保护,通过阵地建设、保护优先、发展创新等具体举措,实现共富基本单元建设更具特色、更有活力、更可持续。
由点及面、串珠成链,夯实文化阵地
突出阵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,因地制宜开展文化阵地建设,为文化展示、文化体验、文化交流提供优质“土壤”。
一是打造社区文化“小家园”。通过新建或改造形式,建设未来社区邻里中心、文化家园等活动场所,设置幸福学堂、文化礼堂、精神讲堂等文化空间,增强社区文化活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,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生活。如椒江云健未来社区利用新改建的“众享芯”邻里共享广场开展“和谐邻里,欢乐‘家’年华”活动,延续近二十年的传统邻里活动,深化社区文化内涵;温岭锦园未来社区将公共文化空间变身大奏鼓、提线木偶等传承基地,使传统文化成为社区文化内涵的一部分。
二是完善区域文化“大配套”。以项目为抓手,结合美丽城镇创建、城市有机更新等专项行动,加快城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,补齐城镇文化短板,焕发新区文化活力。如玉环市楚门镇投资2000万元改建推出楚洲3176文创园,集合手艺创作、艺术展陈、音乐创作、设计产业、生活美学等项目,授牌“台州市青年文化地标”;玉环漩门湾二期“漩港新城”城市新区风貌样板区内建成漩门湾农展贝雕馆、漩门湾奇石馆、玉环湖韵雕塑馆等文化场馆,展示当地特色海岛文化。
三是实现片区文化“全融合”。打破单“点”的地域局限性,发挥片区内文化点位的集群效应,将邻近的文化景点通过绿线、游线等形式串联为一个整体,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。如黄岩南苑社区传统风貌样板区以“一座甜了千年的城”为主题,挖掘官河沿线优质文化资源,串联五洞桥、老水厂文创园、官河水街、鹭洲树屋、橘源桥等点位,举办宋韵婚礼、官河拾月、水上音乐节等主题活动,集聚风貌区人气文气烟火气。
挖掘内涵、传承基因,加强文化保护
梳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,挖掘提炼、物化保护、活化利用同步推进,留存珍贵历史记忆,融入现代品质生活,全方位讲好“台州故事”。
一是文化元素精提炼。坚持文化为魂,发挥文化底蕴优势,将文化元素提炼为文化符号,进行个性化、特色化、定制化呈现,让市民看得见、摸得着。如温岭锦屏片区城市新区风貌样板区以石文化、海洋文化、阳光文化、社区文化为基础,提炼“无界锦屏”特色文化要素,将文化标识应用到城市家具、公交站牌、道路侧石等建构筑物中,使文化融于生活。
二是历史建筑专保护。加大对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力度,出台地方性条例、管理办法、专项规划等刚性制度,为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撑起“保护伞”,达到守正固本,还原老建筑历史风貌的目标。如临海南门未来社区创新性提出“针灸式”建筑更新,整修各类明清民国时期建筑600余处(座),落地12个非遗主题展示馆;温岭石塘-松门“好望海滨”县域风貌样板区出台《温岭市石屋保护利用管理办法》,两镇8个历史文化村落连片实施保护性开发,完成石屋登记建档21458间,打造覆盖30平方公里的国内最大的石屋民居集聚区,入选“浙江乡村振兴十大模式”。
三是遗产资源强活化。秉持“活化利用”就是最好的保护这一理念,更好发挥文化遗产有形和无形双重属性,让活化利用成果惠及更多群众,画好最大同心圆。如三门县亭旁镇整体改造修复老区革命遗址及公共建筑,对浙江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地、亭旁起义总指挥部旧址、包定故居、起义纪念碑、纪念馆等点位进行修缮提升,并改造利用粮管所、老粮仓、老公社、老电影院等闲置建筑打造成为红色地名馆、赤子剧院等特色点位。
融和融活、共建共享,推动文化发展
结合自身优势,找准发展定位,将文化作为发展最基本、最深沉、最持久的力量,实施“文化+”战略,通过以文筑品、以文塑旅、以文兴产,切实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。
一是打响文化品牌。加快文化品牌建设步伐,发挥品牌引领作用,通过“品牌化”打造,进一步强化文化的传播力、引导力和影响力,展现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。如天台街头-龙溪“寒山神隐”县域风貌区重视文化品牌建设与理论研究,组织“寒山子暨和合文化国际研讨会”、天台山和合文化论坛等系列交流平台,出版《天台山和合文化》理论著作,将寒山和合文化上升到理论高度,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更专业的研究。
二是促进文旅融合。坚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,抢抓当前文旅火爆出圈契机,打好文旅“组合拳”,实现文旅市场强势复苏、文旅产业强劲增长。如黄岩宁溪-屿头县域风貌样板区实施彩虹西乡文旅共富行动,依托生态和人文资源,建成宁溪、屿头旅游集散中心,打造“民俗夜游”、“乡村振兴·宋韵文化体验游”、“演太线徒步观光游”、“红色旅游”等游线,创成柔川4A级景区和布袋坑3A级景区,实现年带动旅游人流量130万人次。
三是发展文化产业。把握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机遇,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,不断延伸文化产业链条,加速形成多点支撑、多业共生、多元融合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。如仙居白塔-淡竹“神仙画游”县域风貌样板区探索仙居非物质遗产—针刺无骨花灯产业开发链,从业人员人均增收6万余元;“农、文、旅”全方位打造“神仙大农”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,覆盖全县农业从业人数的75%,产品销售总额达13.9亿元。(台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)
TAG: